迎艺轩 - 专业提供字画销售书画装裱画框制作书画定制文房四宝等服务。
·加入收藏·
首页 | 迎艺轩简介 | 书画展销 | 书画定制 | 书画装裱 | 画框制作 | 文房四宝 | 书画漫谈 | 艺术资讯 | 迎艺轩动态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
联系地址
站内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资讯
传统装裱技艺现状一瞥

  www.art36.cn  2009-7-4  人气:88

   源远流长的书画是中国特有的艺术瑰宝。历经千百年,我们今天还能够有幸欣赏到品种繁多、神韵各异的书画珍宝,不能不说得益于中国书画装裱技艺的发达。一件件流芳至今的书画艺术作品,凝聚着一代代书画装裱艺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他们辛辛苦苦默默无闻付出的殷殷心血。独特的书画装裱技艺发展到今天,其现状和前景又如何呢?是否也像许多传统技艺一样,被匆匆忙忙的现代生活所遗忘,甚至日渐难以为继呢?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传统书画装裱技艺的发展不仅不会停止,还将面临一个生机勃发的春天的到来。然而,现有的发展水准和规模与日益扩大的需求极不相称,已成为制约书画装裱技艺迅速发展的瓶颈。要解开这个难题,探索书画装裱技艺的明天之路,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其不凡的前天和昨天。
  装裱,也称装潢,古时又称装池、装治、装背、装褫、裱背、潢治。所谓“装”,指为书画装潢门面,使书画有天、有地、有框,形象地说,就是有一身绢丝包缝的“衣裳”;所谓“裱”,是指用多层纸将书画加厚,使之延长寿命。书画装裱是装裱的重要一支,书画装裱是传统装裱技艺的重要部分。一些已经糟朽破碎,千疮百孔,糜烂成团的残损书画,一经修复装裱,犹如枯木逢春,魅力再现,显示书画装裱技艺的神奇活力。
  
  传统书画装裱技艺是伴随着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求而产生、前进的,历代装裱艺人的在不断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和工艺。从有文字记载来看,这种技艺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宋代,书画装裱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后,由于书画艺术繁荣,加之文人墨客、达官贵人、豪商富贾及其他形形****的收藏家对于书画艺术珍品的酷爱与求索,装裱行业的能工巧匠们加强了对书画装裱技艺的钻研和交流,技艺有了进一步提高,使这种集书画装饰艺术和书画材料(以纸、绢为主)保护方法于一体的独特的工艺有了长足的发展。许多珍贵的书法、绘画,乃至书籍、碑帖等历代文化遗产,能够流传到今,尽管有着各种各样天然或人工的原因,但是,发达的装裱技艺功不可没。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经过了装裱之后,书画作品由纸、绫、绢等材料,将其背面、四周加以有效保护的缘故。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书画装裱技艺,就不可能留有现存于世的如此众多的丹青墨迹。
  传统的书画装裱技艺皆为手工装裱,以口授心传的师承制方式代代相传。由于我国各地气候、物产等差别较大,书画装裱在形式、技法上均有差异,故有南裱和北裱之分。但无论是南裱,还是北裱,通常都要经过清洗、揭心、托心、全色、覆背、砑装等20多道细致、复杂的工序。尤其是对于年代久远的书画作品,每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对书画造成很大,甚至是难以弥补的损伤。
  书画装裱发展到当代,出现了机械装裱。机械装裱采用薄膜热压或者胶膜复合的方法,将画心和装裱材料进行粘合。由于新工艺可以省略“贴墙”和“上秆”,省工、省力、省时,被一些书画装裱店用于装裱新画。但因其加热对古书画有损害,且二次装裱难以揭开,特别是对破旧书画画心的处理效果及可靠性有待提高,机械方法在传统书画装裱方面尚难胜任。因此,古旧书画的保护仍离不开手工装裱。
  
  人员少、学历低、职称低、流失多
  
  
  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装裱在书画作品中的价值可见一斑。但我们将目光投到当代却发现,传统书画装裱技艺现状不容乐观。用“武”之地虽大,但“武林”太小且“武功”不强。几乎所有博物馆都藏有书画;在艺术市场上,大多数拍卖公司和大多数拍卖活动,书画作品不可或缺,撑起了大半个江山。书画市场的火旺,带动了书画装裱业的蓬勃发展,有的地方裱画厂、裱画店鳞次栉比,好一派繁荣气象!然而,这些厂店,绝大多数只能为新画装裱,采用的也是速成的机械装裱法。真正掌握传统书画装裱技艺,能够承担古旧书画文物修复装裱保护的装裱师,寥若晨星,且这些晨星又多集中在文博系统。
  据中国文物学会修复专业委员会和浙江杭州宝善堂工作室的初步统计,目前省级以上博物馆能够独立从事古代书画修复的装裱师不过几十名。作为中国最大的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古书画作品15万件左右,近千件系一级文物(其中元代以前精品700余件),几乎囊括了中国书画发展各历史时期的名家名品。这些作品中,有不少是稀世之珍,或为历经劫难流传下来的孤本真迹,或为美术史上大师巨擘的铭心之作。可是,担此大任的装裱科14人有近90%年过半百,能修裱旧画的11人。这还是调查中修复装裱人员最多的单位。上海博物馆万余件书画藏品中,不乏晋、唐、宋、元等名家精品,至于明清书画家的作品,既精湛且富有系统性、代表性画家的卷轴都在数十件以上,是江南书画汇集的所在。而修复装裱师只有6位,其中3 位即将退休。上海博物馆沈先生说,上博书画修复装裱量很大,下一代都修不完,同时还要支援国内外其他单位修复装裱珍贵的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书画文物26481件,每年待修复装裱的约500件,修复装裱师3人,还需承担繁重的临时任务。南京博物院藏约7800件书画,修复装裱人员5位;浙江省博物馆藏30000余件,每年更换4次陈列,修复装裱人员只有2名;与湖南省博物馆近万件书画作品相对应的是修复装裱人员只有师徒2人。
  
  省级博物馆从事书画修复装裱的人员普遍学历偏低,特别是艺精技高的资深修复师,多是学徒出身,一般为初高中毕业,甚至初中没毕业,经过几十年的勤学苦练,已经完全有能力担纲修复重要的书画文物。由于学历低,文化水平不高,又不懂外语,评职称时很难过考试关,尽管有关部门规定可以不考外语,但古汉语对于这些术业有专攻的人才而言,也非易事。因而很多人临到退休才评上中级职称,或连中级都评不上。于是,出现了令人尴尬的现象:具有几十年实践经验、身怀绝技的师傅没评上职称,刚工作五六年的徒弟却评上了。僵化的职称评定标准,严重挫伤了师傅们的工作热情,徒弟的职称比师傅高了,待遇也上去了,师傅也就不再愿意教授徒弟,一些绝活、绝招也就不再传授了。上海博物馆6位修复装裱师,3位老师傅有副高职称,这可能算最好的了。据上博文物修复研究室沈先生讲,老师傅们的职称是由上海人事局根据他们的业绩评定的,没有参加文化考试。此法对于其他地方处理类似情况,应是可以借鉴的。
****** 书画修复装裱队伍如此弱小,与得不到重视不无关系。有些单位让修复装裱人员长期坐冷板凳,不帮助他们提高文化水平,不针对实际情况解决他们包括待遇偏低在内的各种困难,反而将他们调离改行。由于待遇低,也有一部分书画修复装裱人员游离在外。1978年,国家文物局委托安徽省文物部门举办书画修复培训班,历时一年半,培训学员30多人,在业界号称“黄埔一期”,如今仍坚持从事书画装裱的仅10多人。就是我国现有的这支只有几十名修复装裱师的队伍,多半又面临退休。
  
  因袭经验、缺乏研究
  
  
  书画修复装裱如此惨淡,究其原因,除了客观因素外,部分从业人员的主观努力也有不足。书画装裱,特别是旧书画的装裱和修复,涉及物理、化学、美学、文学、文字学、篆刻学、造纸、轻纺、色彩、文博研究、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技术含量和艺术含量都很高。传统的书画修复装裱技术,基本上是沿师承制方式承传下来的。纸张的薄厚及横竖纹理、浆糊稀绸与生熟,缣绢纤维的粗细和色彩的浓淡轻重,及行刷时用力的大小与快慢、去污去霉等等,全凭经验和感觉,经师傅口传身授、长期摸索出来的。从业人员低头干活的多,抬头看路、坐下来思考的少;强调继承传统技艺的多,琢磨传统保护技术内涵的科学成分的少,突破师傅所传技艺之囿、对其工艺合理性进行科学分析的就更少。因过于重视纵向传承,忽视横向借鉴,加上缺乏理性思考和科学分析,书画修复装裱趋于封闭,与别的技术、别的行业对话的机会太少,难以得到社会广泛承认和重视也就在所难免了。另外,一些资深书画修复师,还要承担许多新画的装裱任务,使得本就非常薄弱的力量(相对于大量急需修复的珍贵书画文物而言),显得更为薄弱了。
  
  
  传统书画修复装裱能走到今天,其强劲的生命力不言自喻。可是,面对繁重的修复装裱任务,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传统书画修复装裱技艺应该如何走出时下的窘况,走上现代化道路呢?传统书画的修复装裱还要因袭过去的经验之法吗?
  源于生活的科技和艺术都要反映时代精神,唯其如此才具有生命力,并体现出“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传统书画装裱技艺也不例外,它的发展并不只是形式的翻新或手段的娴熟,而应有理论上的创新和技术上的突破。应该加强书画修复裱技的科技研究,并把研究工作完全融入书画文物的修复实践之中,这样才不至于研究与修复脱节,形成“两张皮”。和其他文物的修复一样,修复装裱师在修复一幅书画作品前,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传统技艺的各种方法、手段,对书画的材质、构成、粘结剂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尽可能多地取得科学数据——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等等,并通过这些数据来了解病变的原因和程序,以便制定出科学的修复装裱方法。书画修复装裱人员不应满足于做一个裱糊匠,他首先应该是一个兼科技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于一身的“杂家”,要懂得多、会的多,见多识广,博学勤研,博通博精。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明白传统技艺的科学内涵。掌握了传统技艺的科学真谛,方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再停留在原有的经验阶段,与人交流时就不会言必称“师傅是这么教的”了。可喜的是,一些单位和从业人员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沿着科学和艺术之路平行发展了。在北京故宫与美国合作保护故宫倦勤斋项目中,装裱修复工作者已经尝试对通景画研究,并对修复装裱中使用的材料等进行分析,取得较满意的成果。杭州宝善堂裱画工作室正在着手收集、整理全国的修复装裱经验,并予以分析,期待形成规模之势。独木难成林,2005年,在杭州和北京相继召开装裱技术研讨会,他们希望通过各种可能的形式,沟通书画装裱同行,朝研究方面发展。
  复兴传统书画装裱,人才是关键。大力培养传统书画修复装裱人才已是刻不容缓。人才队伍该怎么建设,如何改变目前青黄不接的状况,还要沿袭一贯的师承制吗?
  北京故宫博物院已经开始吸收大学毕业生从事传统书画修复装裱工作了。该院科技部主任李化元认为,“师承制”还得有,但要和过去的师承制有所不同,应有更高的要求;要建立师徒之间的责任制,明确彼此的权利、义务、责任,师傅有责任、有义务教徒弟,要有培训计划,徒弟不管文化素质多高,刚进入这一领域,首先必须尊重师傅,学好传统技术,要结合学到的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记者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和故宫联合举办的传统装裱技术研讨会上得知,吉林一所大学成立了书画装裱专业并于2002年招收了第一届学生12名。但据了解,迄今为止,这个专业仍仅此一届。
  传统书画修复装裱技艺本身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何承传、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也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
  返回】 【顶部】 【关闭
首页 | 迎艺轩简介 | 书画展销 | 书画定制 | 书画装裱 | 画框制作 | 文房四宝 | 书画漫谈 | 艺术资讯 | 迎艺轩动态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上海迎艺文化用品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浦东三林大道站路94弄115号(中环浦三路口)
 电话:021-51097976、13585650469(微信) 电子邮箱: xwy1026@163.com  QQ:280765691
合作网站:上海裱画配框中心 迎艺文化  沪ICP备12008465号